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主要分为刺绣、纸绘、陶版三种艺术表达形式。绵竹年画起源于唐朝,传说中唐王李世民出征点兵前,请来画匠,将朝廷文武重臣,一一画像,装裱后带到阵前,而后战役大胜,唐王大喜,便下令此后所有行军帐,必须外饰重臣画像,并封之为门神。不久后,流入民间,家家贴于门外,喻为辟邪之用,并流行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乾隆、嘉庆年间。
年画刺绣有机的结合了巴蜀刺绣和绵竹年画两种艺术精髓,将两种风格在同一作品中表现出来,作品是采用年画的手法制版,后用天然矿石佛清、黄丹染色,遵照蜀绣工艺缎绣而成,这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升华,同时也是对川蜀历史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刺绣年华可以用于制作服饰、靠垫和装饰物品等。往往一件常规刺绣年画,从起稿到制作完成,需要一个人近2个月的不间断劳作,由于该作品属于纯手工业生产,每张画面都会因画师、场地、心情不同而异,所以也造就年画的唯一性。年画刺绣的制作步骤是:起稿——制板——复画——上色——刺绣——开相——装裱。
年画刺绣主要分为:仕女、斗方、中堂、杂条等。
仕女主要以明清仕女的生活照为背景,孕育着古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仕女流线清晰,面容娇嫩,身着的服饰以布面和边尺构成,古代服饰中边尺往往作为身份的象征,所以它古代衣服送往主要组成部分。
斗方主要以传统民间故事为主,如《老鼠嫁女》、《三猴戏猪》、《钟馗嫁妹》等,故事中心揭露大量的封建社会的弊端和批判当时一些丑陋习气。它用绘画刺绣的形式,使古代典故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以保证民间思想历史流传。
中堂主要是因为画卷需在客厅摆放而得名,人物有三星、菩萨、童子、文将、武将等,其中武将辟邪,三星保寿,文将是老百姓对高官的期盼,而菩萨童子一般贴于床头,预示后代多子多福。
杂条则是将四大名著等诸多古代小说画绣成稿,是纪录历史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从古至今,年画内容不停丰富,但从未删减,用民间手法表达四川文化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