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文化演进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在18世纪以前,中国传统的造纸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造纸生产逐渐走向机械化,在纤维原料、生产方法和工具设备、纸的特性和用途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技术,而原有的传统手工造纸方法,仍然在各手工纸产区沿袭使用。尽管传统手工造纸工具设备原始,生产效率非常低,但是某些手工纸质量精良,具有独特的使用性能,为机械纸无法取代和超越。
夹江书画纸产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战时期达到顶峰,年产万吨,产量之多,品种之繁,品质之佳,为全国之冠。早在唐代,便有关于夹江纸的记录,宋代夹江竹纸发展很快,在明、清时代夹江纸迎来兴盛之期。明代中期,夹江纸已经广泛地用于文化教育、经济贸易,渗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诸多领域。夹江书画纸便以“大千书画纸”名之,与安徽宣纸同被誉为“中国有宣、夹二纸,堪称二宝。
夹江位于四川货西南部,东临乐山,南近峨眉,西接洪雅,北连眉山,是自古以来四川省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县域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形成山、丘、坝三种地貌。夹江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四季温暖,雨量充沛,土壤排水性好,适宜竹木生长,素有\"蜀纸之乡”之称,其手工造纸技艺源流,可追溯至唐代甚至两晋时期,到元末清初已能制粗细之纸,纸品以清代康乾年间“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最为著名,远销西北西南一带以及港澳缅甸东南亚等地。2006年6月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制法,有一整套生产工序,这些主要的生产工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夹江手工造纸工艺应天时地利而生,它的生产工艺与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工序完全相符,从原料竹子到一张完整的纸,整整需要15个环节 。前人概括为24个字“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 即砍竹麻,搥打,蒸煮,漂洗,沤料,捣料,漂白,抄纸,压榨,刷纸。其中,造纸工具主要包括纸槽,纸帘,纸臼,纸刷,撕纸标,竹麻刀,纸槽锄,竹麻锤,抓料耙,料刀,纸矛刀,切纸刀和割纸刀等。
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夹江书画纸有三个“最”: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全县国画纸1998年产量达3690吨,居全国之冠,出口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评为省二轻系统优秀产品,并列入《天府名产》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