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一个竹子王国,对竹子的利用伴随着蜀国的早期文明。这种文明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字:编。最初级的竹编是篱笆,极为实用的是篾索;中期是深入千万家户的凉席、凉席、
扇、箩、筐、篮、背篓等生活日用品;进入高级阶段的是富于地方特点的竹编工艺品,如竹
丝扇、竹画和瓷胎竹编等。竹编制作,一般要经过剖片、分篾、切条、抽丝、刮削、磨光、编结等过程。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的篾青和篾黄分开,再将篾青刮薄,剖成粗细均匀的蔑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再根据骨架结构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
四川竹编最高成就首推自贡竹编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龚扇子”。自贡的竹编传承与唐代,清初已经有“粗篾”和“细篾”之分。所谓“粗篾”,就是用条状得篾青编结各类生活用品,种类之多,不一而足;而“细篾”主要是指装饰性的工艺品。自贡在太平天国之后盐业经济大发展,产生了一个“富可敌省”的富人阶层。他们一方面穷奢极欲,一方面想方设法用“奇淫技巧”取悦王公贵族,四处搜奇猎艳,使“细篾”竹编应用而生并得以迅猛发展。这一时期的竹编,编结技术登峰造极,以其“薄如蝉翼,揉如手绢,灿如云锦“的特色享誉国内。由于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竹编在艺术上更是”更上一层楼“,将原本的实用性上升为集观赏性、收藏性、艺术性为一体。光绪皇帝曾以御赐金牌作为表彰,将一面绘有七只麻雀的竹丝扇收藏在故宫。由于封建王朝的等级制,一国之皇帝的任何赏赐都具有政治地位,这块因竹丝扇而得到得金牌作为”五官“官衔,使竹编匠人获得”龚五爵“的荣誉头衔。从此,竹编成为王公贵族把玩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瓷胎竹编工艺使用的竹材是经过严格挑选来自成都地区的特长无节瓷竹,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制作出精细的竹丝。瓷胎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瓷胎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水可瓷胎竹编产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层,纤维十分致密,同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能够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耐清洗。魅力的外表之下是瓷胎竹编深刻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的造物观。瓷胎竹器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竹子搜集时间不当容易造成竹子生虫或者发霉,竹龄选择决定了竹子的柔韧性,从而决定了瓷胎竹器的编制难度和美观程度,而一件瓷胎竹器的价值更重要的决定权在于瓷胎竹编制作者的水平。《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瓷胎竹编的材料选择的时节、地域,传统竹编的制作工艺、制作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件瓷胎竹编是否材美工巧。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青神竹编艺术属于大众文化,朴素,大方,粗旷,在造型,工艺,色彩,情趣审美方面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其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发展,在民间艺术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投影,以细如发丝,薄如蚕翼的特点,堪称中国美术一绝,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逐渐由物质文化生活过度到精神文化生活,自然材料也将到达新的高度,传统工艺产品将与现代工业紧密相连,我相信青神竹编将会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