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汉族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集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据传是虞舜所制。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
扇子的种类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扇技艺有江苏苏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记扇子、重庆荣昌折扇、四川自贡龚扇、广东新会葵扇、湖州羽毛扇。
四川因不丰产羽毛,故制扇的主要原料就是竹与绢、纸了。绢扇在宋时,以绵州(绵阳)魏城所产为最有名,一个茧子的丝,就可制成一柄扇,因而被称为绵州“ 八子” 之一。 游宦到四川的官僚,多喜将它用来送礼,号为“ 绵扇” 。读秦观《淮海集》的《答罗正之惠绵扇》诗,就说明了这点。可是抗战时撰修的《绵阳县志》竟误引《宋稗类抄》,把魏城产扇,巴西产纱,却颠倒起来,以致湮没了魏城的特产。
自贡龚扇的产地是中国四川自贡,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蜀中名扇之一。自贡龚扇因龚爵伍先生创制,所以称为龚扇。19世纪中叶,龚先生创制出龚扇,后经龚家五代人的努力,不断精益求精,制作工艺更为精甚。龚扇用自然色调的竹丝精心编制而成,扇面光滑透亮,扇面上编出的名家书画既雅致,又富有情趣。龚扇初看如绢制,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出是竹丝所编。另外,还因其薄如蝉翼,故又称为“ 蝉翼扇”,它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收藏价值都很高,曾获得过多项奖励誉之为宝,一点也不过份。
四川以产扇知名的地方,还有涪州(今重庆涪陵)一带。《蜀中广记》卷68引段氏《游蜀记》说:“ 涪州出扇,为时珍贵。”这种珍贵的情况,直到朱明时犹存,所以王士性《广志绎》卷5才有蜀扇“ 古今以为奇产⋯ 扇则为朝廷、官府取用多” 的记载。而于慎行《赐画面川扇》诗的头一句,就说“ 九华彩扇贡巴东。” 巴东为三巴之一,实指川东一带,也包括了涪州。
下到现在,四川产扇的地方:竹制的有中江、三台、青神、眉山等县,前两地主产的是大市竹扇,年产销约千多万把,是纳凉拂暑的大众化用品。后两县主产的是细竹扇,年产销约百万把,造型优美,系四川的一项出口工艺品。
其后四川以纸制成的扇子,则以开县的油纸扇和荣昌纸扇为最知名。开县油纸扇当然是扇面为油纸所制故名。油纸可以耐汗渍及雨淋,价格又便宜,故深为劳动人民所喜爱,然因其制作简陋,以致连《开县县志》都没有记载,实令人感到遗憾。至于荣昌扇子,据《县志》卷16说:“ 扇以纸为之,古称折叠扇,一名撒扇。盖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也。闻撒扇始于永乐中( 1403一1424年) ,因朝鲜国进撤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邑中职此业者,不下千家万户,每年春间,各郡县客商云集于斯,贩往他处发卖.明瞿佑诗曰:‘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卷舒岂寻常.金环并束龙腰细,玉棚齐编凤翅长。偏称游人携袖里,不劳侍女执花傍。宫罗旧赐休相妒,还汝团圆共夜凉。”,据此知荣昌扇子乃是模仿朝鲜折扇制作的,时间则在永乐以后。自折扇传入中国之后,一直就被朝野珍视,除《陔余丛考》所引宋金人的诗词外,《图书集成· 考工典》卷221还载有明宣宗《咏撒扇》诗、杨循吉《折扇赋》。而且《菽园杂记》卷1则记有折扇可以辟邪的传说。其言曰:
奉天门常朝,御座后内官持一小扇,金黄绢以裹之。尝闻一老将军云:非扇也,其名卓影辟邪,永乐间,外国外所进,但闻其名,不知为何物也。
明明是柄折扇,可是这位老将军,却因他自己未见,而说它非扇,乃是“ 卓影辟邪” 。这一说法,可能是他听了当时的传言所致。
由于传说折扇有辟邪作用,以致《武进县志》遂说它能避免污秽三光。其书载张大扇说:“ 吾有疝疾,每患遗溺露体,获罪三光,故持一扇以蔽之,不敢亵灭也。”这些说法,就反映了大家对折扇的珍视。
由于四川不产朝鲜松,故四川仿制折扇,即代之以竹。用竹作扇骨,柔软而坚韧,延长了折扇的使用期,实际是一种改进。继之,他们又发现了棕竹的韧性更好,就用棕竹来作扇骨,而制出了全棕扇。这又是一种改进。还有,扇面最容易撕裂的地方,是折叠线楞。为了降低这种撕裂机会,他们又在折线楞上,涂以柿油,增加其耐拉强度。然则四川在折扇方面的贡献,其功也是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