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笑,雨朦胧,伊人持伞独自行。
泸州油纸伞是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泸州油纸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具有较深远的历史文化性,是极具中国汉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仿古工艺品。保留几百年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誉为“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传承性。
四川泸州分水岭乡油纸伞的制作历史也已很久远。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原有美美,现有六福,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岭油纸伞已在泸州城乡广泛运用,且其制作工匠之多,工艺水平之高,使用者之众,都是有案可稽的。据泸州史学界的广泛说法:分水岭油纸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制作历史超过四百年。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40 年代晚期至50 年代初期,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
二十世纪70 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与布伞的的普及,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纷纷转行。至二十世纪90 年代,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进行生产。
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2006年9月,分水油纸伞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四川省将分水油纸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3月,泸州市将油纸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成功获得批准。
油纸伞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手工精绘彩图,如花鸟、人物、山水、风景等,并在伞面刷上绿色环保的特制熟桐油,桐油伞具有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油纸伞的工艺分为满穿,半穿和普通型,满穿伞意即伞骨架用彩线全数编织。有两个开启角度,可全开启,也可大半开启。伞形可圆形,也可八角形;半穿伞伞骨架用线较满穿伞少,而普通伞最少,编织工艺不同,价格也相差很大。
油纸伞的工艺和加工方法:
1、号竹:即选竹。
2、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3、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
4、花:于伞面绘上图案,晒干。
5、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出师。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
油纸伞、丁香、雨巷,因为著名诗人戴望舒一首优美的诗《雨巷》而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浪漫与古典的代名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油纸伞伴着江南的杏花烟雨,浪漫了无数的风花雪月,装点了许多年轻人的梦。油纸伞文化内涵丰富:油纸与“有子”谐音,寓意多子多福;伞架为竹,寓意节节高升;历史悠久,高贵典雅;外形为圆,寓美满团圆;桐油工艺,镇宅辟邪。油纸伞的不仅有遮阳蔽雨功能,更具有观赏装饰、历史人文、民俗文化价值。